更新时间:2025-10-06 11:47:37
首先恭喜第二季完结。如果说第一季只是一些粗浅的尝试,第二季在各个维度上都成熟了很多,包括剧情框架,镜头语言,拍摄手法等等。新的一季讨论的问题更广了一些,除了作为玛丽苏电影的《伟与正》外,在我看来,剩下三个故事有两个话题:一个是关系的不确定性,一个是关系的迷茫。关系的不确定性可能是任何形式的恋爱关系中都普遍存在的:我不知道对方喜不喜欢我,不知道我们接下来是否会有好的结局;而关系的迷茫则来源于相对小众的性向、年龄的焦虑、社会的期望等等: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有未来。出于格式的统一,第二季基本都是HE或开放性HE,有时显得故事发展有点点怪,可能BE作为故事结尾才会更有意思一点。
作为观众的我也到年纪了,第一个故事和最后一个故事都看到了对年龄问题的讨论,最后给出的方案看似有些天真:再勇敢往前迈一步。不过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什么都不做也会35岁,什么都做了也会35岁,这其中的差异恐怕只有当事人清楚。“勇敢”这个策略并不是灵丹妙药,但在这个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在这个痛苦来源于观念的现代社会,“勇敢”在很多时候就是最好的选择。
关系的不确定性是伴随着人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我们稍微能确定一点的可能只有自己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讲“勇敢”听上去轻飘飘的,似乎显得有些不负责任。我只能说,真到了那个需要抉择的关头,是可以想一想,这个处境再往前一步的话,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最喜欢最后一个故事,作者给了主线剧情之外添加了一组对照:秋秋身上照出了一些年龄增长而消失的东西,包子身上照出了这个年龄另外的一些可能性。Simon和小波因为彼此的过往,在关系中多了一层共鸣,也多了一些创伤。在面对生活的迷茫和不确定时,你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逃避,如何能保证自己不把焦虑和恐惧投射到另一半身上呢?我也不知道答案,可能爱能做到吧,我们很多时候在爱中看到的也只是自己。
在讨论少数群体的亲密关系时,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我们总是缺少成熟的社会范本。往好处讲,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大尝试的空间。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并且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条特别的路。看完这些作品后,也不是说改变了想法,而是觉得,一群人在一起的话,能够折射出生活更多不同的面,也许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条路来走,也许就能少一些恐惧。
我自己关注大梅算是比较早的,当时还在做101的第一季,也没啥人看。那年在小饭馆做年末总结的时候,一桌子团队坐了不到十个人。现在两三年过去了,年末总结都要专门租大场地来做了。节目从最开始的比较严肃的访谈类节目,到现在(可能向流量妥协)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类型。尤其感动于大梅最开始谈做短剧时,说短剧是很久以来的一个想法。虽然现在也没有爆火,但至少激起了一些声响,做成了一些事情。这又让我相信,如果有一个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话,迟早有一天会让当初的想法走到现实。我觉得大梅的经历应该能够鼓舞到很多人。
本来还想驳斥一些其他人对剧的观点,想想还是算了吧,不想在网上吵架,而且也许是我太狭隘了呢?大家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来看就好,不喜欢也不要到处拉屎。最后希望上面我的这一摊没有恶心到网友,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