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单片影评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献祭 评分:A-8.3 背景-主题-叙事 作为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以战后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作为切口-甚至是一个孩子的遭遇-折射出德国社会的面貌,进而展现整个民族和时代的处境-正呼应了那个具有讽喻意味的标题。 从影片开头起,一家人之间的责任纠纷以及房东和住户之间的矛盾,便塑造了一个极端的、根源于贫瘠的危机困境,这种末世般氛围贯穿始终。 要指出,彼时的德国,从上到下都经历着一场热情和希望的幻灭,无可避免地要承认失败的事实。正是这样的极端处境孕育了人民的病态,影片中的教师便是一例证,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想到《铁皮鼓》中早熟且有着邪恶癖好以及性变态的侏儒。而更加荒谬的是,这一切破败的景象都源自于他们自身的罪孽。 某种程度上来说, 人们如何对待片中曾经是一家之主、如今却行将就木的老人-最后被害成为死人,也就是人们如何对待纳粹帝国的。而诞生于战时的儿童们,则不仅处在物质匮乏、昏天黑地的绝望状态,还丧失了一切父权的依靠,战后迎来的是现代性的危机、是价值的真空和乱象丛生、是道德的虚无处境,这也是为何男孩选择了弑父并最终走向自杀的根源。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所代表的一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同样是双重的,不仅无力改变外部世界的恶的局面,也无力抵抗自己被席卷入恶的深渊,因此在这种极端矛盾的灾难下,男孩选择牺牲的行径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出路-无异于某种救赎和献祭。下降便是上升,这既是否定化作肯定的辩证法,也是由现实的极致推向形而上的辩证法。 回到故事脉络,在这种不堪的情境下,女儿交出了自己的秤,小儿子到处物色工作与食品,父亲则希冀于将自己委身医院。令人绝望的是,父亲自身的生存-生而为人-已经成为了负担,“我的存在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对我也是,对你们也是。”而儿子的孝顺之心却遇到老师对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说教-这无疑也是纳粹的意识形态,因此也象征着纳粹对人民的洗脑与毒害-也无奈扭曲化作冷血的毒药。颇具悲剧色彩的还有,当大儿子终于找到了工作时父亲却意外地死了,真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戏剧性仍在积聚。当孩子向老师说出是自己杀了父亲并从大楼中逃出时,戏剧性的高潮似乎已达到顶峰,但随即的段落把我们推向更深的深渊。实际上,孩子的死何不也是早有端倪的呢,最后看似冷不丁的死亡-就像《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两位主角之死一样-实则同一系列的铺垫整体形成了完美结合。 场面调度之妙 影片对待这场悲剧的视角是冷峻的,即便如此-或许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中感受到怜悯和人道主义精神。摄像机以带有流动性和速写的方式捕捉下真实的影像质感,又以微妙和独特的视角呈现。以末尾段落男孩如幽魂一般走在颓废街头的场景为例,镜头不仅长而且是移动的,时而拍面部特写时而跟拍其动作,但都是平视的角度,观众处于和孩子一样颠簸、茫然且压抑的情绪状态之中。

孩子经过被炸毁的教堂时,其中流出的管风琴乐曲将个体的悲剧浑然升华。他时而严肃地止步哭泣,时而又孩子气地嬉戏,甚至以玩具手枪进行了最具讽刺的戏谑,最后他攀爬到废墟的顶端,终于一跃而下-葬身战争的阴霾,与城市的废墟融为一体。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依旧颇具回味,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不再有奔走的孩子们和远处的希望,一切都在颓废和荒芜中慢慢凝固和沉寂了。在这个摇升镜头中,一位妇人仰身背靠碎石堆,双臂低垂,酷似圣母玛丽亚怀抱基督尸体的图景。

这种对两个极端并置形成的悲剧张力-美好童年在战争摧残下的幻灭-怎能不让人想到《伊万的童年》呢?我们对孩子的凝视,也是寻找自身-丧失于现实的暴力中的-的天真;我们对他眼中的童真充满同情和理解,同时也透过其行动猜想着他内心的狠毒和超乎成人的决绝-以及其根源。这种矛盾性吸引着我们深入-他既是孩子又是成人,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这也再次呼应了此前提到的“自杀”和献祭的必然性) ps.补充一下,罗西里尼正是在拍摄本片之前丧子。 全文见长评: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

上一篇:传话人是一部非常细腻的纽约爱情片

下一篇:没有什么电影是非看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