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历史的底色与银幕的浮光

(无剧透,诸君尽情阅览) 历史与银幕之间,总隔着一层光影的薄纱。真实岁月里的血与火,电影故事中的戏与梦,终究是两重天地。唯一无可争议的是,那段历史的底色里,镌刻着一个民族无法磨灭的伤痛记忆——这一点,任凭时光流转,亦不容丝毫模糊。 回到这部电影本身。情节的转折时而显得急促,少了些水到渠成的从容。演员的演绎,大抵是中规中矩的平稳,未见纰漏,却也难寻惊艳。尤其几处刻画,刻意与夸张的程度,几乎令人错愕。虽为抗战题材,却总在某些瞬间让人生出间离之感,仿佛戏始终是戏,难以真正走入人心。 我须坦言,并非在影院初映时观看。因时间不巧,错过了大银幕的机会,便一直未敢轻易置评。直至近日全线播出,才静心细看,方敢写下这些感受。 电影中对“恶”的描绘,恕我直言,仍停留在符号化的浅层。那些暴行、那些狰狞,仿佛只是剧情所需的布景,而非从历史深处生长出的沉重。几位主要角色的设定,也略显单薄,像是为某种既定模板所缚,少了血肉与灵魂的复杂。整部作品看下来,不免教人想起流水线上精心组装的标准件——工整,却难逃重复之感;准确,却缺乏生命的温度。 当然,在抗战胜利周年的特殊时分观影,情绪是极易被点燃的。家国之思、纪念之意,自会为作品镀上一层难以忽略的光晕。若在平常时日,以一部电影的艺术标准衡量,我大概只会给出及格的五分;但恰逢其时的情绪共鸣,愿再添上二分半。这七分半,是给场合的,也是给心境的。 故而若你问我这部作品值不值得看,我想说:如若你只愿看一部工整、不出格的抗战片,它尚可一看;但若你期待的是能叩问人性、触动深心的艺术之作,恐怕它并非你所寻觅的那一部。 末了,还有一句不得不说的题外话:那些过于极端的低分评价,星星点点,如雨骤落,倒让我不免生出几分疑惑——是否其中也掺杂了某些与电影本身无关的喧嚣?

上一篇:《沉默的荣耀》,一集更比一集强

下一篇:所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