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5 11:48:03
这是布列松故事性最强的电影之一,而且大量运用配乐和更现代化的电影符号(如男主角眼中重复出现的Marthe字符,带旁白的闪回等)。故事整体忠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作品,最大的差异之处就是去除了原著中宗教的救赎感,而使之成为一个更现代化、更偏向私人情感的难题。 从故事来说,这是一部致郁的电影,无论站在男主还是女主的角度,最后看似荒诞的结尾都是对现实中的必然的夸张。就算结尾没有与房客的重逢,爱情也很难有一个好的归宿,二人的故事从开始时就有着第三人的存在,从始至终,两人大部分的情感交流也维系在房客的身上。 原著中穷困潦倒的房客,在电影里摇身一变成为远赴耶鲁留学的知识分子。从电影视角来看,此人的角色着墨不多,不甚丰满,甚至对女主有点玩一玩的意味。隐去了这个人物后,电影真正关注于男女主的内心世界,以及两人关系的挣扎,二人关系的终了就如同一根尖刺刺入观者心中。 其实,这样的相遇、陪伴与告终,似乎是现实世界中一种十分常见的情感走向的抽象形式,但将它浓缩成一部电影,浓缩在巴黎的四个晚上,还是更令人感到悲伤痛苦。 原著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即使只有一分钟的狂喜,也足以让人受用一生。类似的表达也出现在帕斯捷尔纳克的书中,他说,人不是活一辈子,只是活几个瞬间。然而,这种将某个小的片段贯穿人生的执念,总让我感觉不甚健康,倒不如用钱钟书《围城》中 “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远隔的渺茫。”来描述更为贴切,痛彻心扉。 (另,原著很拖沓,意识流,布列松用男主的录音癖好解决了这个不适合影视化改编的问题,实在是巧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评《流浪艺人是修正主义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