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大空头》:泡沫破灭前夜

  2022年,我看过这部电影,很震撼,但是也就那样,我甚至只在我的观影App里打了一个勾,然后给了一个⭐️⭐️⭐️☆☆的评价,我连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也许不是我不想写,是不是我不会写呢,虽然2022年,我已经入市超过7年了,但是仍旧像是一个小白一样无所畏惧,所以对着这样的一部电影的时候,我其实不知道写啥。

  我去回看了一下看这部电影的2022年9月时候的上证指数。指数在4月27日的时候见到了一个波段低点2863之后开始上涨,那一波行情大概涨了7个月,见到小段高点3424然后就开始回调,回调之后大概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小箱体平台,在9月中旬的时候跌破了小箱体的下沿开始下探,最终跌到11月初才见到波段低点之后止稳回升。也就是说,那一年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刚刚经历了一波小牛市,然后就是一个整理盘之后的一个往下破位。也许,那个时候是不是有些自顾不睱所以没有写字呢。

  股民的心路历程回忆起来确实方便,我怎么可能记得某一年某一天的心情呢,但是如果我翻开当天的K线图或者分时图,回忆一下当年的资产结构和资产规模,可能大概率能倒推出当时的心境,如果有时间去翻一下当年的交割单,可能连为什么割肉或者为什么追高的理由都能给回忆起来。

  某天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某个自媒体在推荐这部电影,2025年的国庆长假,我又把这部电影给翻了出来再看一遍。这次看完全片之后的感触颇深,大有一种“初读红楼不知梦,再读已是梦中人”的轻叹。

  我咨询了AI关于美国房地产的近代价格走势,总结一下AI给出的答案大概如下——自1945年战后繁荣期开始,它的房价几乎每年都在上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它的年均涨幅大概持续在2-3%之间,1980年至1996年左右基本持续在年均增涨4-5%上下,1996年至2006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它的年均涨幅甚至达到了惊人的6.7-10%以上……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美国人,生活在2006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你觉得之后的房地产价格会如何发展?1945年-2006年,美国的房地产已经连续涨了60年了,并且去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几乎没有下跌过,由此你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它只有一个方向,就是继续上涨,你哪怕稍微犹豫半秒钟,都是对那个长达60年的超级长牛趋势的不尊重。在美国人的认知里,甚至是在几代美国人的认知里,房地产可能是最稳妥并且收益率极高的投资品种,它只会涨,它只能涨,它永远都不会跌,也不可能会跌。

  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2006年美国房地产崩盘之前的美国人,你会怎么做,你会跟着大队伍赶紧去买一套房搭上末班车,还是再等等再看看,回想一下你曾经在等的那些岁月里,你曾经能够买下的房子已经涨价多少了,它涨价的速度比你积累财富的速度更快,所以你还会继续犹豫不决吗,等得越久,你距离你心仪的那所房子也许就越远了。终究你会不会还是忍不住手,咬了咬牙,终于下定了决心,上车吧。

  商品的价格如何一路走高呢。交易之道在于一买一卖之间,如果眼前有同样的商品一百个,每天进入商店的人只有两三个,真正有购买意愿的交易者,可能只是一二人,那么这个商品,大概率不会涨价。但是换个角度来,如果同样的商品依旧有一百个,但是想要购买此商品的人却有一千人,这时候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了,这时候该商品的价格,就会开始脱离其一开始的价格往上涨了。

  一千人抢一百件商品,这意味着有九百人抢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那么他就会去寻找那些虽然已经抢到了但是并不是有很强持有欲望的人,聊一聊转让吧。自然,让对方做亏本生意当然不好,并且你是更迫切想要该商品的人,于是你会加价,加到一个对方满意的价格,然后成交,你终究买到了你心仪的商品,而在这易手的过程中就造成了一个后续,商品的价格上涨了。

  这样一来,又会刺激到原来持有商品的另外99个人,原来我们手上的东西值这样一个价格,如果我把它交易出去,那么我可以赚多少钱,下一个前来打听价格的人,会听到比前面成交的价格更高的价格,你还接受不接受呢。你若不要,后面还有899人在等着呢,如果你不要,让下一个买家进来。最终这899人里面,总会有人愿意把该商品买下来,于是价格的攀升就此开始了。

  价格的拉升会吸引场外的人进场,他们会担心再不进场就再也进不了场了,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涌进场中,他们甚至会想着不管需不需要都先买了再说,等后面价格更高的时候再卖出,自己就可以获利了,如果商品的数量没有增加,或者增加的速度赶不上人们需求增长的速度,供不应求的状况仍旧会继续,价格就会持续地拉升,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价格越涨,人们的需求就会越旺盛,想要进场的心态就会越急切,他们就会越有意愿给出更高的价格,这会继续助长价格的拉升。

  长年累月不间断地价格攀升让所有的人都相信一件事,就是价格只有继续上涨,它永远都不会下跌,最终它裹挟了全世界,从个人到机构,从机构到银行,从银行到国家,全世界都投入到那一辆疯狂前行的做多列车上去。为什么2008的次贷危机那么可怕,当这个全世界一起狂欢的美国地产泡沫破裂,它立刻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链条传导至全球金融体系,最终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可以说,这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这部电影所描绘的是在泡沫破灭前夜的最后一段时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盲目地享受着泡沫,有人先知先觉地发现了整个金融体系那千里堤坝上的蚁穴,他们慢慢发现了这些蚁穴早已经将这条看似牢不可破的堤坝吞食得千疮百孔了,于是他们开始想办法去做空这个最终会破灭的全世界最大的泡沫。

  这场做空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就远比这么说起来要复杂得多了。他们可以预知到的是泡沫的最终破灭,但是他们无法预知的是泡沫会在何时破灭。

  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饰演的迈克尔·布瑞(Michael Burry)发现1975-2000年美国房价年均涨幅仅1.4%(剔除通胀),但2000-2005年涨幅飙升至7%,严重偏离历史趋势,同时他通过数据发现次级贷款占比激增,且评级机构将高风险贷款包装成AAA级债券,通过分析大量房贷数据,包括贷款人收入、还款能力等,在2005年就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系统性风险,他判断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将飙升,并决定通过购买CDS(信用违约互换)做空房地产抵押债券。

  这个时候,距离美国房地产崩盘,还有大概两到三年的时间。从他办公室外面的白板上的记录,他的基金净值当时是获利是38%,到他最后几乎扛不住的时候,他的白板上的数值从-11.3%改成了-19.7%,那时候距离美国房地产崩盘,还有大概半年的时间。

  当所有人的利益都被捆绑在一起,从个人到机构,从机构到银行,从银行到政府,这时候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个故事变成真实,所有人的选择都会无比一致,他们会努力地维持这个泡沫还能继续存在,并且通过泡沫上的反光看到了那些五彩缤纷的虚妄的美好,没有人愿意这个泡沫破灭掉,因为它里面裹挟了所有人的财富和希望。在泡沫的最后阶段去做空这个泡沫,意味着你以你的一己之力在跟全世界做对抗。

  你做了全世界的对手盘,何止有对手,你的旧时袍泽也都会逐渐背叛你。有资料显示,当时的布瑞的基金净值最低的时候跌到只有0.62,这意味着他将他之前的所有获利38%全部赔上了并且还赔上了本金,从1.38跌到0.62,何止腰斩,几乎要跌掉了2/3,这让他的投资人如何承受,最终为了不让事态更加恶化,他禁止了投资人的撤资,并且最终坚守到了房地产的崩盘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崩盘。

  几年前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没有很大感触,而这几年,我大概也经历过了一个类似的深渊,所以这一次看起来,就很有一种感动身受的切肤之痛了。当然,他是做空,我是做多,方向不同,但是过程相似,所以体感很真切。在去年狂牛上来之前,我有一个账户的净值几乎腰斩,那时候面临的是要不要清盘的考量,我面临的是跟布瑞一样的困局,能不能扛下来,扛到行情反转的那一天。所有人都会看着净值,正如某位前辈曾经说过——所有一切言语都只是虚幻的,真正能反映你能力的,只有收益曲线;在无数个至暗时刻的深夜里,没有人会听你说什么,你也无话可说,但是那个时候其实我知道,只要能扛过了那最后的一波疯狂的猛攻,就会迎来相对风和日丽的日子。

  交易一道,说简单也许是最简单的,说难其实也是最难的。尤其是你以一己之力去与全世界对抗的时候,那种处处碰壁处处围堵的困境,你就像一头最嗜血的凶兽,却被困在了一个即将要被冲破的牢笼里,你不知道自己还能挣巴多久,也许再拼一次,就能直接把这个牢笼给撞得粉碎——只是你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力气再做这最后的一搏。电影里的四个做空小分队最终都坚持了下来并且完成了他们的破笼,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另一件事,在这四个小分队之外呢,是不是还有别的小分队,最终没能坚持下来倒在了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呢。

  如果多加一组样本,同样是做空美国房地产,但是最终没有像这四个小分队这样幸运,迫于各种压力和现实中的围追堵截最终在临崩盘之前被清盘了,这样的故事其实比比皆是——你看对了方向,也做对了方向,但是却没有能够坚持到最后,我就有一个朋友,在去年的9月初,将所有的仓位全部割肉离场,带着一身的伤痕和被虐爆了的残躯完全地离开了这个市场,每一轮的泡沫破灭,每一轮的牛熊转换,在破灭的那一刻,在转换的那一刻,随着泡沫破灭的那一刹,许多人许多事许多幻想许多愿景,也会被它彻底地带走,这是泡沫最后的疯狂与破灭时的杀伤,无可避免。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Ben Rickert在电影里有一段话,他说:你知道你们刚刚做了什么吗?你们在赌未来美国经济崩溃,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赌对了,人们会无家可归,大批人会失业,大家没了退休存款,养老钱都没了,知道我为什么痛恨银行业吗?它把人简化成数字。告诉你一个数字:失业率每上升1%,就会有4万人死亡,你们知道吗?

  做空者做的是什么,他们看出来当前经济环境里的巨大泡沫,从交易者的逻辑上考量,他们只有做空一条路,但是这意味着他们跟整个世界做对赌,赌经济会崩溃,赌国家会面临巨大的困境,赌桌上对方的筹码是所有普通人的全部生活,是普罗大众的终极苦难,而这个时候的你,同样也押上了你的所有,赢了全世界又如何,你的国家你的人民却输掉了他们的全部。做空者总是很容易陷入一种道德困境中去,不管是他们赢了,或者输了,他们所面对的——要么就是全世界的苦难,或者自己的苦难。

  像巴菲特老爷子就曾说过:永远不做空美国。与其费力寻找会失败的公司,不如将精力用于发现并陪伴那些优秀、有潜力的公司成长,这无疑是一条更具确定性的道路。他告诉我们,投资成功的关键,往往不在于预测下一次风暴,而在于相信穿越风暴的能力和风暴过后的阳光。像这一场风波过后,在2008年,巴菲特老爷子抄底了高盛、通用电气、富国银行和美国合众银行,还有比亚迪和星座能源等,他不参与做空,但是他在危机来临之前抛售了持仓并且囤积了大量的现金,在危机过后才开始进场做多。这其实是做多者与做空者的最大区别。

  与伟大的企业一起成长,与自己的国家一起变得富强,与时间做朋友。做空者的道德困境在做多者这里完全不复存在,这或许正是巴菲特所说的:“永远不做空美国”的深层智慧。记得某位老师曾经说过,没有人能同时把做空和做多都玩得转的,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只在一个方向上开仓,会比较容易出成绩。

  当泡沫破灭的时候,一切事情似乎就已经注定了,所以当布瑞在白板上写上他的净值是489%的时候,我反而没有很大的触动,反而是在泡沫破灭的前夜,他蜷缩着躺在地板上,那痛苦到几乎痉挛的模样,以及他疯狂地捶打架子鼓的时候带给我最大的触动。

  所有一切都已经紧崩到了极致,就差一点点,一点点,整个世界就彻底地崩塌了,你坚定地相信你所选择的那个方向,你也坚定地知道自己一定是对的——你是不是能熬到最后那一刻——看着它起高楼,看着它宴宾客,你知道楼早晚会塌,但是你不知道你是不是能坚持到它坍塌的那一刻。

  我记得,我也曾经蜷缩在他的那个地板上,我也曾经痉挛到反胃呕吐酸水,我也曾疯狂地捶打着墙壁,疯狂地骑着单车骑到自己几乎虚脱——是的,我也曾经在那个位置上,所以我知道那种极致的压抑,是什么样的感受。我庆幸一直到今天,我还能活着喘气,而不是像我那些落寞的朋友一样,最终离开了这个市场,带着终身不愈的伤痕累累,在别处寻找欢愉。

  我重新给它打了一次分数,⭐️⭐️⭐️⭐️☆,如果真的再增加一组最终失败了的观察对象,也许它就更圆满了。不是所有人都成功了才是圆满的结局,若有人在坚持正确的路上努力拼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并且最终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这种悲壮的叙事可能可以让它更趋于圆满。

  以上,2025-10-04 12:26:37;乙巳蛇年乙酉八月丙午十三。

上一篇:伟大的作品

下一篇:只有读过《十年》番外篇才知道这版的含金量

『大空头』相关阅读

《大空头》:泡沫破灭前夜 《大空头》:泡沫破灭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