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2 11:47:12
当《志愿军 浴血和平》的镜头掠过上甘岭的焦土,定格在金城战役冲锋的号角上时,这部电影早已超越了“战争片”的范畴 -- 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国人重新审视朝鲜战争历史、反思战争观与历史观的大门。影片用克制却有力的叙事,让我们在炮火与谈判桌的交织中,读懂那段历史背后更厚重的精神内核。
一、电影背后的历史学习:在细节里还原真实的战争逻辑
《志愿军 浴血和平》最难得的,是它没有回避历史的 “复杂褶皱”,而是通过镜头语言,解答了观众对朝鲜战争的诸多困惑,让历史学习不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
其一,关于和平谈判的“反复拉扯”。电影用谈判桌前我方代表与美军将领的多轮交锋,还原了“停停行行”的深层原因:停战谈判历时两年多(1951年7月10日-1953年7月27日)期间军事斗争与政治博弈交织 ,这就反映了谈判并非单纯的“谈不拢”,而是双方在战场态势、战俘问题、军事分界线划定上的战略博弈,其实谈判的细节和过程远比电影中的还要波折多彩,充满了戏剧性,比如“联军”代表团乘坐插着白旗的汽车来谈判被第二天报道认为是投降的趣事,还有据说李克农的小纸条写的不是文绉绉还要和女主人公贴合的“不动如山"写的是“坐下去”三个字,因为开始谈判确实两方面都有很多分歧,时时有坐不下去不欢而散的冲动,有时还有着对峙般的沉默(最高记录说两方面一言不发,一直坐了132分钟,最后美国首席代表忍不住提出休会。但第二天会谈时双方又是互相沉默不言的情况),所以这就是信战谈判的本盾,谈判上的每一句争执,都对应着前线的每一场战斗,每一寸土地;美军的反复拖延,本质是想通过战场优势逼我方让步,而志愿军的顽强抵抗,才让谈判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博弈”。这种“以打促谈”的逻辑,让观众读懂:和平从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底气。
其二,上甘岭战役的“战略重量”。影片没有将上甘岭拍成单纯的“英雄赞歌”,而是聚焦战役背后的全局意义:当美军集中6万兵力、倾泻 190 万发炮弹猛攻上甘岭时,他们要的不只是两个山头而是想撕开志愿军防线,扭转谈判中的被动局面,所以电影的侧重还是放在了谈判最终的进程上没有对上甘岭战役做更为深入的描写,也确实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这场战役绝对是值得称道和深入讲一讲的,就上甘岭战役来说再拍个两三部电影我觉得都没问题,可以说,上甘岭不是一场“局部战役”,而是整个朝鲜战争的“转折点”,电影几段战争场景的描述,包括对黄继光的刻画,其实还远远不能照亮这场战役的战略价值和残酷性, 具体的大家可以看看关于其他上甘岭战役的历史,我读完是哭了几遍的,这一段边打边谈的历史中我们的损失比前面两部曲中五次战役的损失还要大,不得不说正是上甘岭战役我们英勇战士43天的顽强抵抗和巨大牺牲精神彻底粉碎了敌人对于胜利的幻想,也让谈判桌上的我方代表有了更硬的底气,
其三,金城战役为何是“最爽的一仗”。影片结尾的金城战役,这段我觉得老陈没处理好,干吗要用坦克战来表现这场战役,还用了一个看似聪明其实有点刻意的反转(后边咱们可以拍点坦克战的电影不,这类电影我觉得俄罗斯和美国都有代表作,不知道咱们有没有,反正老陈没拍好)。其实这场仗完全可以以复仇之战的视角(这是是几乎被老美全部围剿的180师的复仇之战),因为当时这是一场有准备的胜利”, 此时志愿军已掌握战场主动权,兵力、装备、后勤都有了显著提升,而美军因长期战争陷入疲惫,韩国军队更是士气低落上,这场仗里咱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炮火精准覆盖敌阵地,追着作妖的李承晚部队打,打的他和美国人最终服了,这么爽的情节应该拍出来,关键是这时候士兵们冲锋时的眼神已不再是“悲壮”,而是“坚定的必胜”;更关键的是,这场战役直接推动了停战协议的最终签署 —— 它用胜利告诉对手:我方有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打赢,和平不是 “妥协”,而是 “我们允许的和平”。这种 “以胜利换和平” 的酣畅,正是我觉得 “最爽” 的核心原因,老陈没拍出来爽感。
其四,美军是否庆祝停战?电影后边差点的战争双方停火倒计时的情节让我想起了韩国电影《高地战》里 “最后关头抢地盘” 的残酷(这部电影还是很推荐一看的,是韩国对自身战争创伤的艺术化表达),所幸老陈没有再玩脱,停战协议生效时,到底美国士兵有庆祝吗,我查了下,还真的有些和咱们志愿军友好庆祝的历史描述的,这也表明当战争超出 “冷战棋子” 的范畴,变成无休止的伤亡时,普通士兵渴望的只是 “回家”,战争的残酷,对双方士兵都是一样的,即便是侵略者。
二、中国人 “以武止战” 战争观的积极性与反思
《志愿军 浴血和平》最深刻的表达,是通过志愿军的行动,诠释了中国人独特的战争观 ——“以武止战”,而非 “以武称霸”。这种战争观的积极性,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却也引发我们更深层的反思。其积极性,在于 “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战争”。电影里,志愿军战士从不是 “好战者”:年轻士兵会在休息时翻看家人的照片,将领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会反复强调 “减少伤亡”,谈判代表始终坚持 “中国人是最爱和平的”。他们拿起武器,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 “保家卫国”—— 用一时的战斗,换长久的和平;用一代人的牺牲,换子孙后代的安宁。这种 “为和平而战” 的正义性,让中国的战争观区别于 “霸权主义战争观”,也让志愿军的牺牲有了更崇高的意义。
而反思,则在于 “正视战争的代价”。它让我们反思:如何在和平年代,更好地守护 “用牺牲换来的和平”?“以武止战”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建设和平”;我们既要记住 “为什么而战”,更要记住 “战后该如何生活”。这种反思,让 “以武止战” 的战争观不再是 “过去时”,而是 “现在时”:和平需要武力守护,更需要建设巩固。
《志愿军 浴血和平》最难得的克制,是它没有将历史简化为 “仇恨叙事”,而是用理性的视角,告诉观众: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警醒未来,不是为了 “准备战争”,而是为了 “避免战争”。理性的历史观,是 “记住牺牲,更记住和平的价值”。《志愿军 浴血和平》没有回避志愿军的牺牲,但它更强调 “牺牲的意义”:不是为了 “复仇”,而是为了 “和平”;不是为了 “证明谁更强”,而是为了 “证明和平需要守护”。这种历史观,让我们在铭记历史时,保持理性与温度 —— 我们纪念志愿军战士,是因为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我们反思战争,是为了让和平不再被打破。
总的观感来看《志愿军 浴血和平》不是一部 “完美的战争片”,但它是一部 “有态度的历史片”。它用镜头还原了历史的细节,用叙事诠释了中国人的战争观,用克制传递了理性的历史观。
p.s 实话实说,我还是不喜欢这种中老年角度的历史片,太过沉稳和理性,这个有点娘气的时代下太需要给我们年轻人热血和勇气的电影了。当然,宏大叙事和个人经历的融合,能拍到到这个层级可以了,但抗美援朝史上太多可以以小见大的素材了。聪明如国师会从狙击手来展现冷枪时代,或者象长津湖聚焦某一场战役,以三部曲的完成度来说,该给老陈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不要嫌弃姚庆祥、黄继光甚至其中邓华等一些人物塑造得有些仓促,在整个战争长卷中,即便如决策者和指挥者也不能代表整个战争的复杂和残酷。还是希望更多关注历史的影片出现,不要再拍哪些让人担忧的甚至有些低级轻浮的仙侠玄幻片了,好好让我们的下一代关注下厚重的历史,看看哪些最可爱的人,看看这浴血和平来的多么不易吧,期待明年有导演继续拍志愿军题材,我还想看看除了伟光正以外对战争的一些反思,比如哪些被遗忘的人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